资讯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中心

中国多位院士专家解读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途径 

* 来源: 中国新闻网 * 作者: 嘉达环保 * 发表时间: 2017-01-18 13:21:00 * 浏览: 375

 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
  2016年,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为4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6%,优良天数比例为78.8%,同比提高2.1个百分点。京津冀区域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.8%,与2013年相比下降33%,北京市PM2.5平均浓度为73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9.9%,与2013年相比下降18%,为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下称《大气十条》)实施以来下降幅度最大一年。京津冀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%,同比上升4.3个百分点,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.1%,同比上升3.1个百分点。
  大气污染治理焦点和难点: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
  秋冬季是重污染高发季节。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,进入采暖季后重污染呈高发态势。2016年,进入冬季以后全国空气质量不升反降,11月、12月份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7.5、6.3个百分点,PM2.5浓度分别上升7.4、5.4个百分点。11-12月京津冀区域发生6次影响范围广、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过程,PM2.5浓度同比上升6.4%。特别是12月中下旬,全国出现大范围、长时间重污染天气,京津冀及周边的北京等35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,石家庄等多地空气质量指数(AQI)爆表。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较大幅度拉升了全年PM2.5平均浓度,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,影响了公众对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感受,成为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焦点和难点。
  京津冀地区的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。采暖季排放强度远高于非采暖季。以京津冀地区为例,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相比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30%左右。
  与会专家认为,《大气十条》的发布与实施推动中国大气污染控制思路从“总量控制”过渡到“质量控制”,促进了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。2005年-2010年间,中国(二氧化硫)SO2排放量下降了12.8%。2013年-2015年间,据相关研究估算,主要污染物排放除挥发性有机物(VOCs)以外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。
  工业排放是中国大气污染的第一大排放源
  目前,工业排放是中国SO2、氮氧化物(NOX)、一次细颗粒物(PM2.5)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,民用排放是一次PM2.5的重要排放源,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。
  因此在未来排放控制中,需强化钢铁、水泥和玻璃等非电行业的提标改造、燃煤锅炉整治、民用散煤清洁利用、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、能源加工储运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措施,实现SO2、NOX、一次PM2.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。
 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内因 仍须大幅度减排
  在中国大气污染成因方面,与会专家认为,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,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,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,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。大气成分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,主要原因是3个方面,即污染物一次排放、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。
 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。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,是以PM2.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,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,颗粒物(PM)、SO2、NOX、VOCs、氨等排放大幅增加,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,这是中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。
  近年来,中国投入很大的力量实施污染减排,SO2、NOX和PM2.5等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,但总体上排放在全球仍居于高位,仍须较大幅度实施减排。同时,VOCs、氨等排放尚需要加大力度实施高效减排。
  PM2.5来源复杂,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,也来自于二次转化。PM2.5来源复杂,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,也来自于二次转化。最新的研究显示,除了SO2转化为硫酸盐,NOX转化为硝酸盐,VOCs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,氨转化为铵盐等过程外,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,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,产生“1+1>2”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。
  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。不利的气象条件,比如静稳、小风、高湿以及逆温等,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严重的大气污染。2016年气象条件总体不利,特别12月是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,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.6℃。
  大气污染防控:控制煤炭消费规模 优化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
  在大气污染防控途径方面,与会专家认为,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:一是构建清洁煤供应体系,进一步推动煤炭高效清洁集中利用。解决京津冀秋冬季农村供暖煤炭散烧污染高强度排放的问题。有效控制煤炭消费规模,加强散煤治理;有序淘汰民用散烧煤和10吨以下燃煤工业锅炉。2030年,京津冀煤炭用于集约化利用提高到90%以上,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%以下,农村散煤削减50%以上。
  二是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结合,推进工业烟气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。进一步优化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,提高集中度,淘汰落后产能,降低单位产品能耗,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、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。2020年基本淘汰钢铁、电力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落后产能;推动钢铁、平板玻璃、水泥等行业全过程节能和烟气治理工程,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新技术和超低排放控制技术。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削减50%以上。
  三是全面实施轨道和公交都市战略,重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施“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”;重点推进“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”,构建“超低-零行驶排放”的新能源交通系统。
  四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研究,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科技支撑体系。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,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,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新阶段。


    新闻来源:http://www.chinanews.com/sh/2017/01-18/8128729.shtml